1.斯巴達和雅典教育體系出現(xiàn)于歐洲的( )
A.原始社會 B.奴隸社會 C.封建社會 D.資本主義社會
2.在教育過程中,各個要素之間存在著錯綜復雜的關系,為了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,要處理好關系的是( )
A.教育者與教育內容的關系 B.受教育者與教育內容的關系 C.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系 D.教育內容與教育方法的關系
3.在教育史上主張,“不憤不啟,不悱不發(fā)”的教育家是( )
A.孔子 B.荀子 C.老子 D.孟子
4.( )不僅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教育專著,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專著.
A.“學記 ” B《論語》 C.《師說》 D.《勸學說》
5.“十年樹木,百年樹人”。這句話體現(xiàn)了教育的( )特點.
A.長期性 B.永恒性 C.歷史性 D.繼承性
6.我國學校教育形態(tài)最早出現(xiàn)在( )
A.西周 B.夏代 C.漢代 D.唐代
7.片面追求升學率易造成教育的荒廢,這是教育的( )
A.正向個體功能 B.負向個體功能 C.正向社會功能 D.負向社會功能
8.孔子善于根據(jù)學生的不同特點,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,以發(fā)揮他們各自的專長。將孔子這一經驗概括為“孔子施教,各因其材”的是( )
A.孟子 B.荀子 C.王陽明 D.朱熹
9.滲透在生產,生活過程中的口傳身授生產,生活經驗的現(xiàn)象,稱之為( )
A.自然形態(tài)教育 B.自我教育 C.家庭教育 D.社會教育
10.在構成和諧社會的今天,實現(xiàn)“教育機會均等”已經成為教育改革追求的重要價值取向。兩千多年前,孔子就提出了與“教育就會均等”相類似的樸素主張,他的“有教無類”的觀點體現(xiàn)了( )
A.教育起點機會均等 B.教育過程機會均等 C.教育條件機會均等 D.教育結果機會均等
1. B解析:雅典教育和斯巴達教育是歐洲奴隸社會兩種著名的教育體系
2. B解析:教育的諸多矛盾中,受教育者與教育內容這一對矛盾是教育中基本的,決定性的矛盾,因為它是教育活動的邏輯起點。因此,在教育過程中,要處理好教育內容和受教育者的關系
3. A解析:略
4. A解析:《學記》(收入《禮記》)是中國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專著,成文大約在戰(zhàn)國末期
5. A解析:“十年樹木,百年樹人”是教育的長期性特點的典型體現(xiàn)
6. B解析:夏代已有學校的設置,主要有兩類:一類是“序”一類是“校”
7. D解析:題干所述內容體現(xiàn)了教育的負向社會功能
8. D解析:略
9. A解析:題干描述的是自然形態(tài)教育的概念
10. A解析:孔子的“有教無類”體現(xiàn)了教育起點機會均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