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小班幼兒興趣愛好多變,大班幼兒則開始有比較穩(wěn)定的個性傾向,這說明兒童心理發(fā)展的趨勢是( )
A.從簡單到復雜 B.從具體到抽象
C.從被動到主動 D.從零亂到成體系
2.“視崖實驗”可以測定嬰兒的( )
A.時間知覺 B.大小知覺
C.方位知覺 D.深度知覺
3.一個人被一條狗咬了之后就害怕所有的狗,這一現(xiàn)象稱為( )
A.刺激泛化 B.刺激分化
C.行為消退 D.行為習得
4.按照兒童發(fā)展階段來劃分,13歲的兒童處于( )
A.幼兒晚期 B.學齡初期
C.學齡中期 D.學齡晚期
5.感知運動階段是幼兒思維發(fā)展的萌芽階段。在這個階段,幼兒只能依靠感知和動作來適應外界環(huán)境。其中1~4或4.5個月屬于( )
A.反射練習期 B.習慣動作時期
C.有目的的動作逐步形成時期 D.手段與目的分化并協(xié)調(diào)時期
6.人身權是一種專有權,不能買賣、贈予、繼承,但( )例外。
A.姓名權 B.名稱權
C.肖像權 D.名譽權
7.兒童游戲的基礎與源泉是( )
A.生活經(jīng)驗 B.教師引導
C.同伴引導 D.家長引導
8.“慎獨”作為教師職業(yè)道德修養(yǎng)的一種方法,就是( )
A.在沒有外在監(jiān)督的情況下堅持自己的道德信念,自覺按道德要求行事,不因為無人監(jiān)督而恣意妄行
B.一個人用慎重的態(tài)度對待自己
C.在自我的世界孤芳自賞
D.獨立面對自己的種種不足
9.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在人腦中的反映是( )
A.感覺 B.知覺
C.刺激 D.表象
10.“一目十行”體現(xiàn)了注意的( )
A.廣度 B.分配
C.轉(zhuǎn)移 D.分散
1. D【解析】對學前兒童心理發(fā)展的基本趨勢的考查。
2 . D【解析】“枧崖實驗”是吉布森和沃克設計的測查要兒深度知覺的實驗。
3. A【解析】刺激泛化是指機體對與條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作出條件反應。被咬的人不只是害哎他的狗,還害怕所有的狗,即刺激泛化。
4. C【解析】學齡中期又稱少年期,年齡范圍在11至15歲。
5. B【解析】反射練習期(0-1個月);習慣動作時期(1-4或4.5個月);有目的的動作逐步形成時期(4或4.5~9個月);手段與目的分化并協(xié)調(diào)時期(9~11或12個月);感知運動智慧階段(11成12-18個月);智慧的綜合階段(18-24個月)。
6. B【解析】權利人可以依法轉(zhuǎn)讓名稱權,許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名稱。
7. A【解析】兒童游戲是對兒童生活的反映,所以生活經(jīng)驗是其基礎與源泉。
8. A【解析】“慎獨”標志著一個教師的職業(yè)道德已達到高度自覺的程度,在無人監(jiān)督和無人知道的情況下也不背離道德。
9. A【解析】感覺是對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。
10. A【解析】注意的廣度也叫注意的范圍,它是指一個人在同一時間內(nèi)能夠清楚地察覺和把握對象的數(shù)量。如“一目十行”就是說明一個人閱讀時注意的范圍比較廣。